前言:这篇文章是通过闪念记录的想法,通过语音转换文字->AI补充之后进行发布,如果你的观点和我冲突,那依然是以你的观点为主,与其在这里争论,不如沿着自己的学习思路去铸造更好的你。

为什么大多数人听课程时难以理解?

学习课程的过程中,许多人常常陷入迷茫,尤其是在面对录播课时,常常出现重复听课却依然不理解的现象。归纳来看,存在以下几个常见问题:

  1. 课程内容枯燥且缺乏方向
    很多课程在讲解时关注大方向,但忽略了阶段性的目标。这种设计导致学习者没有清晰的阶段性成果,逐渐失去兴趣,最终不得不反复观看同一节课,形成学习的厌倦感。
  2. 缺乏核心内容的逻辑呈现
    课程的讲解常常缺少逻辑性,知识点散乱,学习者无法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。而且某些课程中的内容过于抽象、难以实际应用,导致学习者即使听懂了,也不知道如何去运用。
  3. 实战性不足,无法进行知识巩固
    缺少实战练习是很多课程的一个短板。学习过程中,如果不通过实战加以练习,很多知识点很快就会被遗忘,尤其是操作性强的技能类课程。
  4. 课程开篇未明确学习目标
    很多课程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,学习者听完一节课后,不知道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。课程充斥着技术术语,甚至是复杂的操作,最终的学习效果显得模糊不清。
  5. 羞涩难懂,缺少由浅入深的讲解
    很多课程跳过了基础的讲解,或者即使提到了基础内容,也未深入解释。学习者尤其需要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引入复杂概念,否则容易在一开始就被困住。

如何解决这些问题?

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,我思考了很久,认为下面的策略可能会对“课程学习”有很大的帮助,以提升学习效率和知识吸收效果:

1. 前期准备:拆解课程结构

在学习一门新课程之前,必须做好前期准备。以下是关键步骤:

  • 了解前置知识
    假设你正在学习“英语”,那么在正式开始课程之前,应该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,比如英语的发展历史、音标、词根词缀等。了解这些基础概念能为你之后的学习打好地基。
  • 拆解课程内容
    在进入课程之前,阅读课程的宣传资料和目录,分析课程的结构:每个阶段的内容传达了什么?是否有学习导读?是否提供试听?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大纲和节奏。

2. 单节课后的总结与复盘

每节课结束后,立即进行复盘总结。这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。复盘过程中,不需要过多笔记,只需记录以下几个关键点:

  • 关键知识点总结
    提炼本节课中最核心的内容,可以通过文字、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方式进行梳理。
  • 借助AI进行辅助总结
    对于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,可以利用AI工具帮助快速梳理。向AI提出以下几个问题:

    1. 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是什么?
    2. 对我的学习有什么帮助?
    3. 后续学习中是否会再次用到这些内容?

通过AI的快速反馈,能够帮助你高效掌握零散的知识,直接从思维导图或者笔记里进行复习,从而减少重复观看的时间。

3. 知识扩展:课后探索与预习

课后总结完毕,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扩展知识。通过官方材料、搜索引擎(Google语法)或特定学习平台,检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补充材料。这一过程可以帮助你查漏补缺,同时还能预习后续的课程内容,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点。通过这种“主动探索”,你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假设知识都是被动吸收的,那么你一定很厌倦它。

4. 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

在每节课后,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课程内容。思维导图只需要写下关键的知识点和最简洁的描述,既便于复习,也可以快速刺激大脑对已学内容的回忆。通过这种方式,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,能够实现连点成线的效果。

当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时,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串联。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,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单元整体的理解,还能帮助你进行拓展和发散思考。

5. 实战练习与知识应用

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。为了避免知识的快速遗忘,每节课后都需要安排一定的实战练习。实战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应用,并让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不足,进一步加深记忆。

你可以设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际任务或小项目,通过完成这些任务,真正把课程中的知识点运用起来。特别是语言类或技能类课程,实践操作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。

总结:记录学习的过程

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记录。没有记录的学习,就像没有痕迹的探索,最后很可能无从回忆。你可以通过总结、思维导图、扩展探索和实战练习等手段,让学习变得有条理,有目的。这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,还能为将来的复习和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
这个学习策略通过系统的预习、总结、扩展和实践,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消化和应用课程内容。最后,如果真的帮助到你,请你总结你的心得分享给你的朋友,再会。